親子天下嚴選文章最好的玩具,其實就是『玩伴』!孩童的情緒同理心教育,其實就在人際互動中~雙寶阿木獨家授權親子天下

文/治療師雙寶阿木

記得,兒時的我們,放學不是跟手足就是鄰居同學,一起爬樹、一起玩紅綠燈或打卡通紙牌。當時家中生活並不富裕,沒有豐富的玩具,但是我有許多的玩伴,甚至會跑到家境好的同學家,一起玩他家的機器人和新玩具。

現今,孩子生活富足,放學回家有滿山滿谷的玩具,甚至電視、平板樣樣不缺,卻連個手足互動的機會都沒有。

其實,對孩子大腦最好的刺激,並不是昂貴的玩具,反而就是『玩伴』。

玩伴是最活生生的玩具,能帶來不同的玩法,刺激著孩子的大腦反應。『玩伴』永遠有無可預期、最多元豐富的刺激,從肢體、語言、到情緒的互動,是孩子是最佳的情境學習方式。

 

『我們一起來玩躲貓貓,好不好?』一群孩子興奮的躲了起來…

『哈!找到你了!』

『哼!我不要當鬼啦,怎麼每次都是我被捉到!我不要~~~』

『不然,小馨,我幫你當鬼…』『如果不要,那我們來玩爸爸媽媽遊戲好了…我來當媽媽,你來當小孩。』熱心的孩子試調節現場僵局….

『哼!為什麼我每次都要當小孩,我不要!』

在一大群孩子裡,總會有不同情緒氣質的孩子。

有的孩子喜歡當鬼捉人的控制感、有的喜歡躲著的讓人找不到的刺激感,更有孩子愛耍寶、不按規矩玩。有人輸了愛耍賴、有人輸了積極的想報仇。有的喜歡指責別人不守規局、有的富有同理心會幫助弱者。有孩子總有新點子能主導遊戲、有人當小跟班卻總是很開心。有人老是受歡迎、有人總是哭著說沒有人要跟他玩。

每一次遊戲互動中,孩子就得學著少點『自我中心』並『察覺他人』情緒,必須練習不同樣貌方式與玩伴相處,學會『自我控制』情緒來融入團體。必要時孩子必須練習『同理他人』的處境,幫助總是弱勢的同學,遊戲才能進行下去

而遊戲互動中,總會產生不同化學反應,也正是孩子學習的時機。當霸道的孩子遇上有主見的孩子,會因為堅持而失去玩伴!而膽怯的孩子,遇上富有正義感的孩子見義勇為,會因此變得更勇敢一些。

 

以前玩伴多的生活環境下,孩子遊戲經驗多,即使沒有大人幫助的情況下,仍必須自己去面對社交人際,比較懂得控制情緒配合他人。而現在的孩子,雖然在幼兒園有同儕互動,但老師勢必需要維持一定的和平來避免衝突。當孩子回家後,又只能面對大人,孩子總是可以用耍賴、哭鬧方式來要求大人妥協配合。所以孩子在面對他人的情緒或衝突的發生,始終沒有演練的機會。

所謂情緒教育,說穿了就是透過生活中多元的情緒經驗,持續刺激相關的大腦神經元連結,因而形成孩子對人際社交的感受與習慣方式。

孩子用原本的氣質與他人產生連結互動,從父母的親子互動、同儕的人際互動、環境的互動經驗中,塑造孩子大腦中情緒人際相關神經網絡,最後形成習慣的情緒模式。

而你的孩子在團體裡,是什麼樣貌,是如何跟同儕互動,你清楚嗎?

當從孩子幼兒園放學時,我一向不會匆匆忙忙的離開學校,總習慣讓孩子留在學校跟同儕遊玩。首先,目的是讓整天室內課程的孩子能動動身體,畢竟身為兒童職能治療師的我,秉持的教育理念是『運動能改變大腦』,『動』能讓孩子更專注更愉悅,當然更重要的是幫孩子找『玩伴』。

除了在幼兒園,在公園的遊玩環境中,我也會鼓勵孩子主動去跟小朋友互動,我希望能從中能觀察孩子在團體中的性格與社交人際,了解孩子社交上的困境,適時地陪孩子面對情緒與學會同理他人。

 

孩童的情緒同理心教育,其實就在生活中,在孩子的社交遊戲互動中!

千萬別當老是擔心孩子在團體中被欺負、被霸凌的焦慮父母,也別在孩子面臨社交困境時,急著衝到最前面幫忙擋著的父母。試著幫孩子找玩伴,讓孩子去面對『玩伴』的多元刺激與挫折,而父母只要協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性格、更適當引導孩子解決問題策略與互動技巧,就是對孩子最實用的大腦與情緒學習。

 

專為兒童設計的美術館在?????

為了自己與孩子緣一段好的親子關係吧!

請到粉絲頁給雙寶阿木支持,讓我有動力分享更多好文章歐~

arrow
arrow

    治療師雙寶阿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