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潛力種子教育中心 吳怡璇主任(雙寶阿木)
當孩子大吵大鬧時,你是如何「管教」孩子?
「你怎麼這麼壞,等一下你就知道!」、「再不乖,我把你關起來!」、「不打你,你永遠學不乖!」、「再不乖,就不能吃糖果了喔!」。
爸媽的管教處罰方式,不外乎嘮叨、吼叫、賄賂、責罵批評、責打、禁止剝奪與隔離等。以上這些你已習慣的管教與處罰方式,孩子真的學到教訓了嗎?有讓孩子從中學習到是非對錯,減少危險行為,更有規矩嗎?來了解這些管教與處罰是否真的有效,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!
嘮叨吼叫
媽媽大多容易愛碎念與嘮叨,當你發現嘮叨完孩子仍不聽話,通常就開始大吼大叫,孩子才發現你生氣了!每天總是如此循環著。媽媽若習慣嘮叨碎念,或經常大吼大叫的管教方式,孩子很快就養成選擇性忽略的習慣,一定等到你大吼大叫才會行動,是你養成孩子叫不動的習慣。當個少說多做的父母吧!
責罵批評
「壞小孩!」、「都教不會,你怎麼這麼笨!」、「男生這麼沒膽!」..等,你習慣用責罵批評來管教孩子,小心你無意的人身攻擊,將造成孩子自我認知扭曲、自信與自尊心低落問題,最後容易養成孩子習慣對你頂嘴回話、故意使壞來挑戰你。父母的肯定與愛,才能建立孩子正面的自我形象,讓孩子學會正向態度面對生活的挑戰。批評請對事不對人,著重在行為正當性而非批評人格。
責打
責打雖然有效阻止當下情況,但孩子內心卻充滿恐懼、怨恨、憤怒,卻學不到爲何被打。常被打的孩子易出現越打越皮,因為他認為你打過他等於已付出代價,孩子漸漸的對作錯事不會感到內咎,認為「反正被打打就好了!」,未來可能衍生更多負面行為問題,如情緒挫折用暴力表達的習慣,特別是男孩子,因此父母請避免用暴力來管教孩子!
賄賂
「你乖乖吃飯,給你一顆糖!」、「你去洗碗,給你十元」,這樣的賄賂,看起來好像蠻有效的,但是你阻止了孩子的自律,需要立即性滿足才能主動。孩子將無法從完成任務與工作中得到自我成就感,事事變得被動,包括學業與就業。未來將無法面對現實社會,無法堅持理想,更無法成功。父母能用獎勵來增強孩子,但不是先拿出獎勵來賄賂孩子有行動,而是表現好行為時,才考慮給予獎勵,而且口頭獎勵勝於實質獎勵。
禁止剝奪
「又再搶玩具了!」,這時媽媽大罵的再多,也不如拿走爭吵的玩具,剝奪他們玩玩具的權利。但剝奪的權利若與他錯的行為無關,如「又再搶玩具了!晚上不准看電視!」,這樣孩子是無法理解被剝奪的原因,孩子更無法理解什麼是對的行為。家長你可以給2-3次警告後,就徹底執行,別光說不練。家長最好能訂好家規,預防永遠勝於處罰,禁止剝奪的執行才會更有效!
隔離法
「你進房間反省一下!」,這樣的隔離法,重點在於立即制止不對行為、離開現場,給孩子與家長雙向冷靜的時間,幫助大孩子學會冷靜與控制情緒。但許多家長過度濫用,卻造成小小孩的對黑暗和被孤立產生過度的恐懼。不要動不動使用隔離法,請在嚴重行為才出招,如打人或破壞,不然孩子將會漸漸不在乎。特別是面對3歲以下的小孩,若真要使用隔離請開著燈陪伴孩子在房間,或給張椅子或隔離角落即可,隔離是爲了讓彼此冷靜,而不是用關起來嚇孩子而已。
無論你如何管教與處罰孩子,請避免打罵教育,同時記得處罰只是阻止不對的行為,並沒有敎會孩子怎麼做!管教的重點在於,讓孩子理解不對行為與如何修正行為。當父母的,隨著孩子的成長,必須重新評估且不斷修正自己教養的方法,別只是因為習慣了,就重複用無效的教養方式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