爸爸的支持決定媽媽心境,而媽媽心境決定育兒的環境~同步刊登親子天下嚴選
文/治療師雙寶阿木
近日假期多,在臉書上看到許多爸媽,放假忙著帶著大大小小的孩子出遊。有許多媽媽透露出心聲,「帶孩子出遊,就是換個地方帶孩子啊!」
從客觀來說,小孩不管在家還是外出,到哪裡真得都需要爸媽一路的看顧陪伴,「換個地方帶孩子!」這句話確實道出育兒的苦悶真相。但是這不代表全家出遊並不重要,反倒是非常需要。因為媽媽的心境將決定家中孩子生活的環境。唯有媽媽有愉悅的心境,才能營造對孩子好的育兒環境。換句話說,爸爸願意讓媽媽換個環境,就有機會恢復媽媽育兒的心境!
特別對於爸爸常晚歸,總是孤軍奮戰的家庭主婦來說,日復一日在家帶孩子,若又是哇哇大哭的寶寶時期,處理著把屎把尿的大小事情,就算寶寶的笑容有多可愛,媽媽的心境仍是時常感到困頓又煩躁。
憶起當年,治療師阿木我全職陪伴雙寶嬰幼兒時期,即是阿木我有著良好的兒童發展專業知識,面對床上兩個嚎啕大哭的寶寶,卻也是有一身武功,卻使不上力的無奈。媽媽的心情是既焦慮又無助,總是整日期帶著爸爸能回來,打開我前方的那扇門,拯救陷入水深火熱的媽媽啊!
母親這個職業,並非與身俱來,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練習,而願意學習的動機,必須來自於媽媽平穩的心境。每個媽媽會遇上哪種磨練媽媽類型的孩子,只有生下孩子後,面對面才能見真曉。阿木以過來人經驗認為,育兒心境只能說: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!」很多的正向教養理論,當媽媽的都懂,也想認真的執行,但常常最終演變成情緒失控氣急敗壞,不然就是累到力不從心。因此爸爸打開家門時,總是看到累到失控大罵的媽媽,而這背後代表是媽媽的心境需要他人的拯救。
多年前的學者認為,過動的孩子背後常常有個失職的爸爸,因為相較於體力旺盛和威嚴的爸爸,媽媽往往較沒有體力耐力,常帶孩子去發洩體力、訓練動作控制和遵守規則,以至於孩子時常動不停、坐不住和挑戰規則。雖然這些年腦科學的發達,發現過動是一種腦部疾患,但在我的兒童職能治療師臨床中發現,少有父親陪伴的孩子,在動態環境刺激不足之下,確實會讓男孩子坐不住、專注力差與行為問題更加頻繁發生。
美國家庭學者 Rob Palkovitz 的研究針對兒童 7 歲開始,一直追蹤他們至 33 歲。結果發現兒童在 7 歲時,愈常與爸爸親近,他們在 16 歲時的侵略行為、反社會行為等問題較少;又在他們 33 歲時,會有較美滿的婚姻關係,而抑鬱或焦慮等情緒問題較少。 這代表著,父子間情感越親近,整體有助於子女的心理健康發展。
反觀治療師阿木我自己,由於養育雙胞胎的加倍辛苦,雙寶阿爸都看在眼裡,因此孩子成長的一路上,爸爸都願意盡力分擔我的育兒壓力,成為我的支柱,讓阿木我每每在育兒的崩潰邊緣,有一個溫暖的力量能承接著我的情緒,媽媽我才能在育兒的折磨中,恢復平穩的心境,正向的回應孩子,走在正向教養的道路上。
因此,當爸爸的不能只有盡到賺錢養家的功能,在孩子年又幼時,需要適時支持媽媽的育兒處境。即時暫時要少加點班和減少點收入,也要時常回家逗弄陪孩子,讓媽媽喘口氣。當然,還得常常帶著孩子的媽,離開那煩悶的家中環境,看著戶外美好的景緻,即使帶孩子,媽媽心境也能較愉悅和甘願。
日前有部暢銷的動畫電影「靈魂急轉彎」,裡頭提到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:
有隻小魚嚮往游向寬廣的大海,非常拼命的往前游,在路途中它遇見了大魚。
小魚問大魚說: 「大海到底在哪?」
大魚回答它:「這裡就是啊!」,但小魚卻認為這只是水。
大魚回答小魚:「大海也是水、水也是大海!!」
人生的路上,爸媽要懂得享受每個當下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光。好好「活在當下」,會比努力「想過的更好」,拼命要賺更多錢給家人來的有意義。爸爸要懂得多陪伴家人,享受當下的互動。莫等孩子長大,才徒留遺憾!
因此,孩子的爸爸們不僅要「帶家人出遊,換個地方帶孩子,更要盡到換爸爸來陪孩子的重大責任!」成為媽媽的支柱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