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情緒遊戲】孩童的情緒教育,可以玩中學!
文/治療師雙寶阿木-吳怡璇
一場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,讓孩子宅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多。在家的孩子,最常遇到一直用3C螢幕餵養,因而使情緒更容易躁動。一直被動接受螢幕刺激的孩子,也更容易感到無聊而吵鬧。最後,在家的時光,孩子情緒起伏不定,父母情緒不斷的被激怒,反而讓親子間情緒衝突不斷的惡性循環。
孩童的情緒教育,除了需要父母練習「面對孩子情緒現場的應對」之外,更重要的是陪孩子在「非情緒現場的預先練習」。因為,在情緒的當下,孩子往往處在理智線斷掉的非理性狀態,在孩童情緒沒被安撫前,較難進行情緒上的教育。
關於孩童「非情緒現場」的預先練習,我們可以怎麼做呢?
大人希望讓孩子學習,就得用孩子懂的方式來練習!
我們可以藉由以下[兩種遊戲方式]來練習喔!
一.善用兒童繪本,練習情緒辨識與情緒原因
透過兒童繪本,就能輕易引起孩童的動機,還能透過情節讓孩子產生共鳴。
從故事中的畫面,能讓孩子清楚看到情緒表情,學習到情緒辨識,若加上大人的口語唸讀,進而學到說出情緒詞彙的能力。
從故事的前因後果中,還能讓孩子認知到產生情緒的原因。
(上圖出自 媽媽我睡不著.我可以很勇敢.德拉拉牙科診所 繪本)
只要大人跟著內容適度引導孩子去感受,任何兒童繪本,其實都能成為情緒教育的媒材,但是若要強化情緒表情的辨識,可以選擇針對「情緒主題」的兒童繪本會更好。
二.利用創作遊戲,練習情緒表達與情緒紓解
利用繪本共讀方式來認識情緒之外,我們更建議可以在共讀完繪本後,延伸情緒教育,讓孩子在玩中學情緒!
我們大人可以透過呼吸、靜坐…等較內在的方式沉靜自己的情緒,但孩子通常比較困難。我們會建議在孩子讀完繪本,仍有故事中的情緒感受時,使用創作遊戲,像是黏土捏塑、繪畫,來呈現情緒臉譜。(可以來猜猜看下圖是什麼情緒感受?)
在創作過程,能讓孩子善用[色彩]來代表不同情感,如黃色像開心,紅色像生氣...等,讓孩子將情緒具體化形象化。另外,能從臉譜中強化孩童的情緒辨識,更能學習到「如何表達出情緒」。
而捏捏壓壓黏土或者繪畫的動手做的過程,本身對孩子就是一種情緒紓壓的方式,非常療癒人心。
未來,當孩子一個人心情苦悶卻又說不出來時,就能藉由創作方式來表達和紓解情緒。
用繪畫來呈現情緒臉譜,可以訓練到手部運筆動作,而畫臉譜的材料簡單,只需要彩色筆和紙或紙板。
而黏土捏塑,則能強化到手指肌肉力量,更適合喜歡捏壓有觸感的孩子從中紓壓療癒。而黏土建議選擇「無毒、能反覆操作耐久的黏土」,會適合變化出不同臉譜造型。(阿木是使用記憶黏土來玩歐~分享給大家)
媽媽友記憶黏土和液態黏土都在這裡媽媽友連結
下圖中,我更是同時使用繪畫和黏土來組合創作,更是有趣!
讓治療師阿木家的雙寶,來示範幾種使用無毒「記憶黏土」創作的情緒臉譜。在創作過程,記得同時要引導孩子說出臉譜的情緒和情緒的原因喔!
我開心的時候,因為………
我難過的時候,因為………
\
我生氣的時候,因為………
\
我害怕的時候,因為………..
父母一起陪伴孩子,在玩中學情緒教育吧~
矽膠材質超耐玩不壞黏土,媽媽友記憶黏土和液態黏土都在這裡~媽媽友連結
遊戲中使用來繪畫的是[多功能折疊白板黏土板]在這~媽媽友連結
到雙寶vs治療師阿木育兒戰的粉絲頁按下讚歐~與你分享即時育兒知識與旅遊情報